>> 创新投入
>> 企业创新
>> 成果转化
>> 高新产业
>> 科技惠民
>> 创新环境
>> 政策解读
>> 评价报告
>> 统计信息
平台  
  创新能力建设
监测与评价系统
·通知公告
- 2023年科普统计调查通知(辽科..
- 慧之林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育奖..
- 关于开展2018年度辽宁省科普统..
- 关于2020年辽宁省经济系列知识..
- 关于做好2020年辽宁省经济系列..
- 关于举办“华为杯”2019年大学..
- 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填报(2017新..
·成果转化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创新能力建设监测与评价平台 >> 成果转化
我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就综述
2012/11/28
     微软、苹果等公司凭借一流的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征服了全球千百万消费者和企业,获得了巨额利润,也生动诠释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魅力和重要性。
放眼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其中,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我国20年来实施了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技第一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不能较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随着科技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1992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计划。
     1992年颁布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了工程中心的宗旨与职责:工程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科研开发实体,是沟通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和“通道”;通过建设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基地,广纳人才,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工艺,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1995年,世界银行的2亿美元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17亿元人民币,成为第一批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资金来源。
     我国设立的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包括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激光加工、高效轧制、机器人等46家国家工程中心。
     统筹部署 多层次创新平台相继建成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主要从五个层面布局和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建立由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三是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推动建设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组成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五是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围绕科技基础前沿领域和经济建设战略需求,我国布局建设了3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包括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科学等。
     为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产业化,依托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布局建设了13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2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涉及传统产业以及生物、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
     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认定,支持其研发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已认定了8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发展改革委还与地方共同布局建设了149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180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推动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构建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20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重点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有力促进了学科发展,使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部分前沿方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凝聚了一支3万多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获得专利授权9053件、国家科技进步奖315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1679项。
     我国已在移动通信、高速列车、大型核能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了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清洁煤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超级稻、微创激光治疗成套设备、肿瘤靶向治疗、抗肝炎新药及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993年以来,发展改革委等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大中型企业数的比例虽然不足2%,但研究开发人员数占了一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了近三分之二,实现新产品收入占60%以上,发明专利拥有量占了近一半,成为我国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加强不同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之路。(记者 江国成)来源:新华社
    网页维护:| 沈阳益慧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 沈阳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辅导中心 | 辽宁省科普统计工作站 | 辽宁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 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法研究所
    友情链接:| 辽宁省政府网 | 沈阳市政府网 | 科技信息网站 | 副省级城市科技局网站 | 知识产权信息与服务网站 | 副省级城市知识产权局网站 | 沈阳建材网
版权所有 ©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益慧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电子邮箱:lnipri@163.com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2345678号-1